——由历年公务员招录考试真题(考生回忆版)说起
逻辑填空重在“逻辑”,一是语法逻辑,二是事理逻辑。语法逻辑是从语法角度考虑,比如主谓宾定状补;事理逻辑是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等角度考虑,对于后者,学了主旨概括题的考生应该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但是,对于前者,陌生到有时“擦肩而过”,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语法角度完成逻辑填空题太专业了,专业了就会让非专业的人听了,有种不接地气的感觉,常常晦涩难懂;读了有种聱牙佶屈的感觉,往往云里雾里,这其实在提醒“职业性语文考试”岂是一个“读顺”就能探囊取物那么容易呢?
如果说词语“表达语素”重在表现内涵,那么“审美语素”就侧重在表现情感、限定、状态、态度等内容。例如双音节动词“痛恨”,“恨”是表达语素,“痛”是审美语素;“继往开来”中“继”与“开”是表达语素,“往”与“来”是审美语素。好了,这样一说,听了不仅似懂非懂而且一点都不好玩,可以说,枯燥无味,不食人间烟火。可是,命题人如果恰恰是从这个角度命题的话,那么,考生估计只能“望题而叹”了,作为社会化培训老师,这又应该怎么办呢?
从考生角度来看,汉字不就是汉字吗,从呀呀学语到大学毕业,谁不认识汉字,即使一遍没有读懂,读二遍,读三遍,读多了不就理解了吗,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这样做的话,这其实承认了教育的熏陶功能——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因此,公考应该有计划、有准备、有时间、有目标,而这些恰恰提示走上公考路的考生,如果说一年前的语感让人“读之无味”,那么一年后的语感就有可能让人“思之有味”,换一句话来说,备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慢慢提升的过程。
【例1】科学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主流命题,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无法忽视它、绕过它。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科学与艺术,或者说理性与感性的边界正在________。艺术展上艺术家们摆弄起了宇宙爆炸、量子世界,而不少科学家也乐于把科学仪器下观察到的景象捕捉下来,展示到人们面前,其精美程度丝毫不亚于艺术家的加工描摹。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遁
B.消失
C.消除
D.消弭
这一道2019年公考逻辑填空题参考答案是D项。大部分考生都能排除A项“消遁”与C项“消除”,但是B项“消失”与D项“消弭”却十分纠结,最后相信“考的全都会,蒙的全都对”,选择了B项,但是,如果没有横线后面的内容,是可以选择B项的,但是,文段后面并没有直接说明“边界”没有了啊,而且还强调出现了“交叉”啊——“艺术家们”摆弄起了宇宙爆炸、量子世界,“科学家”精美程度丝毫不亚于艺术家的加工描摹。
这一切都说明“边界”还在啊,那当然要排除B项了。如果说这一逻辑填空题是从语法角度语素差异上考查,那么下面一道逻辑填空题就是从语法角度动词分类上进行考查的。
【例2】业内专家建议建立国家营养日或营养周,开展食育进农村等活动,加大公益广告投入,发布适宜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的现状,在家庭监管________的情况下,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让相关社会组织走进农村,帮助农村孩子健康成长。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缺失
B.薄弱
C.不力
D.缺乏
这一道2020年公考逻辑填空题参考答案是A项。因为根据语境“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让相关社会组织走进农村,帮助农村孩子健康成长”,可知,在农村,由于许多监护人外出务工,造成家庭监管缺位,所以,有关业内专家建议政府应该“通过购买服务”这种方式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B项“薄弱”侧重“薄”与“弱”,“薄”相对“厚”而言,“弱”相对“强”而言,而语境强调“缺”,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C项“不力”,侧重没有尽全力,而语境强调“缺”,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
当对比A项与D项时,题目就迎刃而解了,因为A项“缺失”,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横线后面没有宾语,符合语境。D项“缺乏”及物动词,带宾语,如缺乏锻炼、缺乏监管等,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可见,这是从语法动词分类上来完成解析的。如果说这一逻辑填空题是在考查语法逻辑的话,那么下面这一逻辑填空题就是在考查事理逻辑。
【例3】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________萎顿和衰老,由青春到死亡,由美丽到________。它虽美却不________生命,即使告别,也要最后留给人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超越 消失 吝啬
B.跨越 消逝 吝惜
C.穿越 消亡 怜惜
D.跨过 消遁 在意
这一道2013年公考逻辑填空题参考答案是B项。因为第一个空,根据语境“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可见,牡丹“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这其实提示牡丹从“一个极”到“另一个极”,中间没有经历一段一段,而A项“超越”侧重“超”,C项“穿越”侧重“穿”,告诉人们都有“经过”之意,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和C项。而第二空,根据语境“由青春到死亡”这种并列关系,可知,“美丽”对应“青春”,什么对应“死亡”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一逻辑填空题是在考查事理逻辑,就不可能不明白应该选择B项了。
由此可知,逻辑填空题既考查语法逻辑,又考查事理逻辑。既然逻辑填空不仅考查语法逻辑,又考查事理逻辑,那就提醒相关从业人员应该思考怎样把专业的东西转变成通俗易懂的东西,让考生既看得见,又摸得着,更用得顺。